新冠病毒除了通过飞沫、气溶胶和接触三种方式传播外,研究者在感染者的粪便中亦发现病毒核酸阳性,证实粪—口成为该病毒的又一传播途径,病毒携带者排泄物造成的病毒传播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017年,国家旅游局在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新冠病毒便是潜伏在粪便中的病原体之一。近期,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说明,粪便排毒已在一些患者中得到证实,少数病例粪便中还发现活病毒。根据现有证据,粪—口传播似乎并非新冠病毒肺炎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在病毒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确,但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患,农民如厕发生的粪便接触,以及利用粪便、污水进行施肥、灌溉,或者使用患者粪便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
科学报道显示,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人体进入污水管网后,在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容易被完全去除,并可能通过气溶胶形式在一定空间内传播,成为潜在传染源。因此,对于当前有几率存在的通过排泄物、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冠病毒暴露途径和潜在环境风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仍存在粪污无害化处理缺乏、易产生交叉感染,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中消杀设施缺乏等问题。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总体战中,认真抓好农村防疫工作,一定不可以忽略农村厕所粪污的无害化改造及农村污水的治理管控。
一是如厕环境差,病毒容易驻留在厕屋内。厕屋空间狭小且缺乏排风设施,患者呼吸排出的病毒容易长时间驻留厕屋;厕后便纸如不及时清理,病毒可能存活在使用后的手纸等垃圾中;一些农村厕所缺乏洗手设施,使用者如厕后无法立即洗手,构成卫生及防疫隐患。
二是村民共用厕所,轻易造成交叉感染。厕所革命后,农村如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一些住户习惯把私家厕所建在户外,或者村内建有公共厕所,村民共用厕所现象普遍。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如厕后,病毒有可能滞留于水箱、便器、纸篓、手盆等处,其他人在使用厕所时不可避免与各种洁具、便器发生接触,进而引发交叉感染。
三是厕所无害化处理环节缺乏,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农村传统旱厕有些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对粪尿中的病原体不能及时消杀。基于成本控制,有些地方购置廉价的三格化粪池等水冲厕所;有些水冲厕所建设不规范,易发生池体渗漏、破损、隔板倒塌、外溢现象;还有些地方采取人工清掏粪污,随意堆放且转运去向不明。这些都轻易造成病原体进入周边土壤和水体环境,进而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
四是建设污水处理设备时,末端缺乏消杀设施,极大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按GB19379—2012规范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停滞时间不低于60天,其中一池(截流沉淀与发酵池)20天,二池(再次发酵池)10天,三池(贮粪池)30天。三格式化粪池为多次厌氧发酵,其中一池为厌氧发酵分解层,阻留沉淀寄生虫卵;二池为深度厌氧发酵,游离氨浓度上升,杀菌杀卵。但目前农村“黑灰水”不分离,灰水进入化粪池,水冲厕所的水量加大,且部分洗澡水也纳入化粪池。由于过粪管安装不合理,造成化粪池内厌氧停滞时间不足、厌氧发酵不充分、杀菌消毒不到位。此外,目前采取的末端紫外消杀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以上原因均会造成粪大肠菌群指标严重超标。
首先,严格将厕所的清扫和消毒纳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具体包括:户用和公用厕所注意卫生清洁,“日扫日清”;公厕外洗手设施(流动水)要能正常使用,提供肥皂等洗洁用品;使用后的厕纸要及时清洗整理。已建设三格化粪池或双瓮式无害化卫生厕所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要做好雨污分流,使化粪池正常运行,不得向三格化粪池内排入淋浴等其他生活垃圾污水和废水,确保粪便在化粪池中有足够停留时间,保证无害化效果。
如当地已发现确定诊出的病例,应在发现12小时内对厕所内环境使用含氯消毒剂做消毒后再使用,储粪池(坑)、农村厕所、人畜粪便堆放处置场所和旁边的环境可采用石灰粉覆盖或消毒剂定期消毒。疫情期间,应尽量停止农村化粪池吸粪作业,必须清掏粪污并转运的,要尽量做好密封措施和先期消毒工作,有关人员配备防护服和卫生消毒设施,清掏出来的沉渣要统一无害化处置,未经处理或达不到无害化要求的粪污不得还田。
其次,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消杀和运行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的发挥各地污水运维平台作用,多采用远程监控、抓拍和流量监测等手段检查终端设施的运作情况,降低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严格做好农村污水处理站运行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提升运维人员的防护级别;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均应按基础要求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作业完毕后及时全面清洗。提高预处理单元(污水提升泵站、格栅间、沉砂池)尤其是曝气沉砂池等高风险场所巡视或操作时的防护等级,除口罩和手套以外还必须佩戴护目镜;进入封闭的预处理车间进行较长时间操作时,须穿防护服并佩戴呼吸器。
再次,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在防疫时期的运行管理。建议地方防疫指挥部门关注农村污水处理站的物资和用品供应,将农村污水处理厂纳入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供应体系,解决污水处理站购买药剂及防护用品的实际困难,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
疫情期间还须做好以下工作:1.污水处理装置最好还是不要排泥,必须排泥时要对污泥进行安全处置,做好污水处理站脱水机房和污泥堆放地点的安全防护,适当增加消毒频率,提升剩余污泥的强化处理;2.在污水处理末端增加消杀设施,采用氯消毒时,要关注、掌握生化单元进水的余氯变化规律,可使用余氯分析仪检测余氯,代替检测粪大肠菌群数;3.强化污水的有效收集,避免污水溢出、渗漏,并加强沉淀单元的运行管理,尽可能降低出水悬浮物含量;4.建立风险防控预案,通过采取增加污泥浓度等稳定运行措施,防止污泥活性受影响。
最后,疫情解除后,抓紧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和污水治理。具体包括:推行“一户一厕”,让厕所“进院入户”;淘汰价低质次的化粪池产品,提高化粪池安装和实施工程质量,完善厕屋配套,普及洗手、排风及手纸收集设施;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备有灭菌消毒装置,以便疫情时期使用;加强粪污农业利用的卫生风险和环境风险管控,缩短粪污转运距离,尽量就地处理,确保粪污中病原体彻底杀灭,不对农产品和旁边的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土壤渗滤和人工湿地对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总大肠菌群去除的效率较高,农村污水处理可采用生物+生态(土壤渗滤和人工湿地)工艺,从填料渗滤、湿地植物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做优化;此外,以生物工艺为主的处理设施,在源头无法更改的情况下,在末端增加消毒杀菌设施,也可确保排水粪大肠菌群参数达标。
(执笔人:夏训峰,陈荣志〔中国科学院大学〕、朱黎〔中国城市卫生协会公厕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对本文亦有贡献)